不少甲状腺癌患者的家属会担心 “癌症会不会遗传给孩子”,尤其父母患病时,孩子对自身患病风险更焦虑。对此,徐浦特聘肿瘤专家张晖指出,甲状腺癌存在一定家族遗传倾向,虽非所有类型都会遗传,但父母若患甲状腺癌,孩子的患病风险会比普通人群高胜亿优配,建议 40 岁后定期做 “甲状腺超声 + 功能联合检查”,早发现潜在风险。
甲状腺癌的家族遗传,分 “两种情况”张晖专家解释,甲状腺癌的遗传关联性并非 “一刀切”,主要分为两类情况:
遗传性甲状腺癌(占比约 5%-10%):这类甲状腺癌与明确的基因突变相关,具有明显家族聚集性,最典型的是 “甲状腺髓样癌”—— 约 25%-30% 的甲状腺髓样癌为遗传性,由 RET 基因突变引起,若父母携带该突变基因,孩子遗传概率高达 50%,且发病年龄可能提前,需重点警惕;此外,少数乳头状癌也可能因家族遗传因素发病,尤其家族中多名成员患甲状腺癌时,遗传风险更高。 散发性甲状腺癌(占比约 90%-95%):这类甲状腺癌主要由环境因素(如辐射、不良生活习惯)与个体因素共同导致,家族遗传并非主要原因,但若父母患散发性甲状腺癌,孩子因共享相似生活环境、饮食习惯,患病风险仍会比普通人群高 1.5-2 倍,属于 “家族聚集性风险”,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单基因遗传。展开剩余65%无论哪种情况胜亿优配,父母患病都会让孩子的甲状腺癌风险升高,需针对性做好监测。
父母患病,孩子 40 岁后必做 “甲状腺超声 + 功能联合检查”张晖专家强调,有甲状腺癌家族史(父母一方或双方患病)的人群,40 岁后是甲状腺癌的风险上升期,建议定期做 “甲状腺超声 + 甲状腺功能联合检查”,原因有两点:
甲状腺超声:能直观观察甲状腺是否存在结节、肿瘤,明确病灶的大小、形态、边界、是否有钙化等特征,即使是直径几毫米的微小肿瘤也能发现,是早期排查甲状腺癌的 “核心手段”;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,超声可及时捕捉遗传相关的早期病变,避免因无症状而延误发现。 甲状腺功能检查:需同步检测 TSH(促甲状腺激素)、FT3、FT4 等指标,若甲状腺功能异常(如 TSH 持续升高),会增加甲状腺细胞异常增殖的风险,尤其有家族史人群,功能异常与结构病变(如结节)叠加时,癌变概率会进一步升高,联合检查能更全面评估风险。此外,若家族中存在 “甲状腺髓样癌” 患者,除上述检查外,还建议做 “RET 基因检测”,明确是否携带突变基因,更精准判断遗传风险。
有家族史人群,张晖专家给 3 点风险应对建议 40 岁前:每 2-3 年做 1 次基础检查:40 岁前虽风险相对较低,但有家族史者仍需每 2-3 年做 1 次甲状腺超声,初步监测甲状腺形态,若发现结节(直径<1 厘米、良性特征明显),可延长至每年随访 1 次; 40 岁后:每年坚持联合检查:40 岁后需每年做 1 次甲状腺超声 + 功能检查,若超声提示结节有 “边界不清、纵横比>1、微钙化” 等恶性倾向,需及时做穿刺活检,明确病变性质; 减少 “风险叠加”:规避不良因素:有家族史者需额外注意避免颈部辐射(如减少不必要的颈部 CT、避免长期用颈部美容仪)、规律作息、控制情绪,减少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 “风险叠加”,降低癌变概率。甲状腺癌的家族遗传并非 “必然发生”,无需过度恐慌,但需重视 “风险升高” 的事实。“父母患病的人群胜亿优配,40 岁后定期做甲状腺超声 + 功能检查是关键,早监测、早发现,即使出现病变也能及时干预,最大程度保障健康。”
发布于:上海市优配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