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长春主任:在临床中,见过不少肺癌患者在确诊后陷入 “要么猛药攻癌,要么消极放弃” 的极端忆速配,而一位肺癌晚期患者的经历却让人印象深刻:确诊时癌细胞已侵犯胸膜,医生预判生存期不足 1 年,如今 5 年过去,他不仅肿瘤稳定,气色红润、爬楼不喘,精神头甚至比同龄健康人还好。复盘他的抗癌路,三个关键选择恰恰契合了中医 “扶正祛邪、整体调护” 的理念,值得借鉴。
第一个选择:不贪 “攻伐”,守住正气 “底线”。确诊初期,家属和患者都想 “速战速决”,要求最大剂量化疗 “杀尽癌细胞”,但前两次化疗后,患者出现严重骨髓抑制,白细胞骤降、连下床都喘,中医会诊时发现他 “肺气大虚,脾胃衰败”—— 舌苔薄白如纸,脉细弱如丝,这是典型的 “攻邪过度,正气不支”。此时他果断调整方案:暂停高强度化疗,改用小剂量靶向药控制肿瘤,同时用中医 “扶正”:晨起喝山药百合粥健脾润肺,中药以黄芪、党参补气,麦冬、玉竹养阴,配合艾灸足三里、关元穴温养脾胃。3 个月后,他食欲渐增、乏力缓解,复查显示肿瘤未进展,白细胞恢复正常。中医认为 “肺为气之主,脾为气之源”,肺癌患者本就 “肺气先虚”,若一味攻伐,只会让 “正气溃败,癌邪更盛”,他的选择恰恰抓住了 “留得一分正气,便有一分生机” 的核心。
展开剩余60%第二个选择:不困 “忧思”,解开 “肺气郁滞” 的结。确诊后半年,患者曾因一次复查结节稍增大而陷入焦虑,整夜失眠、咳嗽加重,甚至拒绝进食 —— 中医看来,“忧则气结,悲则气消”,过度忧思直接导致 “肺气郁滞,气机不畅”,而肺主呼吸、司宣降,气郁则痰瘀更易凝滞,反而给癌细胞 “可乘之机”。他的转变始于学会 “疏肝润肺”:每天清晨到公园练 “八段锦”,尤其专注 “双手托天理三焦”“调理脾胃须单举” 两式,通过肢体舒展带动气机升降;傍晚听商调古琴曲(中医认为商调入肺),配合腹式呼吸(吸气 4 秒、屏息 2 秒、呼气 6 秒),让呼吸节奏与心跳合拍。3 个月后,他不仅失眠改善,咳嗽减轻,连之前的胸闷也缓解了。中医强调 “形神共养”,肺癌患者的 “气” 最忌 “郁” 与 “耗”,他用 “动以疏气、静以养气” 的方式,让 “郁滞的肺气” 重新顺畅,相当于为身体筑起了一道 “无形防线”。
第三个选择:不违 “天时”,顺四时调护 “肺之娇脏”。肺为 “华盖”,喜润恶燥,最易受季节变化影响,这位患者的 “养肺秘诀” 便藏在四季细节里:春天肝木旺,他会用陈皮、玫瑰花泡水疏肝(防肝气犯肺);夏天暑湿重,常吃冬瓜海带汤利湿(避免湿邪困肺);秋天燥气盛,每天吃 1 个蒸梨(加少许川贝)润肺;冬天阳气藏,睡前用艾叶泡脚(温肾助肺,因 “肾为气之根”)。他还坚持 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—— 肺癌患者 “肺气弱”,而凌晨 3-5 点是肺经当令,此时深睡能助肺气修复,他从不熬夜,即便看手机也会在 10 点前放下。中医认为 “人以天地之气生,四时之法成”,肺与自然相通应,顺时调理能让 “肺的宣降功能” 与天地节律合拍,减少外邪侵扰,这也是他 5 年来很少感冒、肺部感染的关键。
这三个选择看似简单,实则暗合中医 “抗癌三原则”:攻邪不损正(治疗有节度)、形神相协调(情绪能疏泄)、天人相顺应(养护合时宜)。肺癌的本质是 “正气亏虚、癌毒内伏”,而抗癌的核心从不是 “消灭肿瘤”,而是让 “正气与癌邪” 达成平衡 —— 当正气足以约束癌邪,身体便能在 “带瘤” 状态下保持稳态,这也是这位患者 5 年状态向好的根本原因。
马长春主任:对肺癌患者而言,比 “用什么药” 更重要的,是能否在治疗与生活中守住 “扶正” 的底线,解开 “气郁” 的结,顺应 “天时” 的序忆速配,如此,抗癌之路才能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发布于:四川省优配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